與當前書法篆刻界的喧鬧勁頭相比,近代書法篆刻——特別是指清末到民初的書法篆刻——無論在哪方面說都是不無寂寞的。如果我們把這視為一種著眼于歷史嬗遞的縱向的今、古之比的話,那么還有更令人沮喪的一比:與民國前后許...[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與當前書法篆刻界的喧鬧勁頭相比,近代書法篆刻——特別是指清末到民初的書法篆刻——無論在哪方面說都是不無寂寞的。如果我們把這視為一種著眼于歷史嬗遞的縱向的今、古之比的話,那么還有更令人沮喪的一比:與民國前后許...[繼續(xù)閱讀]
沈曾植為清同治二年舉人,光緒六年進士。一生浸淫官場,是地道的達官貴人。初任刑部,后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54歲時外放為知府,而道臺,而提學,終于安徽布政使。如此的仕途履歷,至少使他可保衣食無虞,同時還有相當精力進行學...[繼續(xù)閱讀]
與沈曾植同時的書家曾熙,曾有一段評價并討論,見王蘧?!稇浬蛎论艓煛?“近人曾熙曾評先生書曰:工處在拙,妙處在生,勝人處在不穩(wěn)。先生于前二句遜謝,末一句則不解所指。曾熙云:‘翁方綱一生之誤在穩(wěn),劉墉八十歲以后能到不穩(wěn)...[繼續(xù)閱讀]
吳昌碩是四絕型人物,但趙之謙也是。趙之謙的書法尚北碑,篆刻是公認的一代泰斗,繪畫以花鳥畫獨步藝壇。嚴格說來,像趙之謙這樣的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家,在清末民初并不多見。與清代書法諸大家相比,他在知識的寬博與多...[繼續(xù)閱讀]
也許是并不出生于書畫翰墨世家的緣故,當吳昌碩以“鄉(xiāng)阿姐”的諢名與其父輩躬耕田畝時,他身上不會有太明顯的優(yōu)雅病態(tài)與文士氣。如果再加上早歲避戰(zhàn)亂流離失所以及兄弟姐妹皆死于疾疫災荒,那么“一耕夫來自田間”的自白,應...[繼續(xù)閱讀]
吳昌碩的雄強精神與他那安詳穩(wěn)妥的面容實在不成比例。這使我們似乎悟出點什么:一個糾糾武夫未必是雄強的標志,而儒雅文士雖手無縛雞之力,也許在爆發(fā)的一剎那有叱咤風云之威。孕育與壓抑是雄強尋找突破口時的最大反作用力...[繼續(xù)閱讀]
如果我們以《廣藝舟雙楫》作為康有為投身書法的第一塊里程碑的話,那么這部驚世駭俗的著作背后隱藏了很多值得探究的課題。對它的探究并不一定是理論發(fā)展歷史角度的探究,探究應該深入到康有為書法觀形成的層面。亦即是說...[繼續(xù)閱讀]
對書法的權宜選擇態(tài)度給康有為的書法創(chuàng)作帶來了微妙影響。一方面他易于捕捉一些十分有價值的歷史信息,選擇一條較少有人問津的僻徑以求別出心裁,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太可能花大量精力深入開掘,因此在總體上說,他顯然略遜于沈...[繼續(xù)閱讀]
“求篆于金”、“求分于石”是李瑞清書學的兩大標幟,這即是說,他本人對帖學之不屑,對碑學的尊奉,完全取與清代碑學家相同的立場。這個判斷的反面涵義即是李瑞清對同時代的書家基本上不持肯定態(tài)度。鄧石如、楊沂孫在他看來...[繼續(xù)閱讀]
如果不是李瑞清的成全,曾熙也許從未想到過要當書法家。辛亥革命以后,清廷諸僚作鳥獸散,李瑞清在上海鬻書為活,曾農髯去轉赴湖南衡陽老家務農為本,這兩位同官京師的好友,被辛亥革命的大浪沖擊得各奔前程。但有一點卻十分相...[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