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除了在《中原音韻》的前一部分,專門對曲韻作了論述并編撰了韻譜,在后一部分的《正語作詞起例》中,又對其他的曲律問題作了論述,并且也制定了具體的北曲格律譜。在《作詞十法》中,有關曲律的論述有“六字三韻語”、“...[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周德清除了在《中原音韻》的前一部分,專門對曲韻作了論述并編撰了韻譜,在后一部分的《正語作詞起例》中,又對其他的曲律問題作了論述,并且也制定了具體的北曲格律譜。在《作詞十法》中,有關曲律的論述有“六字三韻語”、“...[繼續(xù)閱讀]
《中原音韻》對后世曲學的影響,首先是其確立的中原語音,成為后世曲論家們規(guī)范南北曲語音的依據(jù),如明代魏良輔提出:“《中州韻》詞意高古,音韻精絕,諸詞之綱領。”[1]因此,他對昆山腔的改革,便是將昆山腔原來用昆山、蘇州一帶...[繼續(xù)閱讀]
曲是元代新興起的一種音樂文體,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元人常將散曲稱為“樂府”或“今樂府”,以表明這一新產生的音樂文體與前代樂府詩尤其是宋代文人詞的淵源關系。作為好作樂府詩的楊維楨來說,他也十分注重曲與傳統(tǒng)詩詞的...[繼續(xù)閱讀]
楊維楨論詩重情性,他認為,詩品如人品,詩品的好丑高下,取決于詩人的人品的好丑高下。如他在《趙氏詩錄序》中指出:評詩之品,無異人品也。人有面目骨骼,有情性神氣,詩之丑好高下亦然。《風》、《雅》而降為《騷》,《騷》降為...[繼續(xù)閱讀]
楊維楨雖然只作樂府散曲,不作劇曲,但他對戲曲的教化作用十分重視。他認為,戲曲這一藝術形式的產生,并非僅是供人觀賞娛樂之用,而是用于諷諫,戲劇“不無諷諫所系,而誠非茍為一時耳目玩者也”。[1]他在《優(yōu)戲錄序》中,通過對“...[繼續(xù)閱讀]
胡祗遹(1227—1295),字紹開,號紫山,磁州武安(今屬河北)人。少聰穎好學,“未及冠便能從諸生習”,后“潛心伊洛之學,慨然以斯文為己任”,學問淵博,“一時名卿士大夫咸器重之”。[1]中統(tǒng)元年(1260),經張文謙舉薦,任員外郎?!爸猎?..[繼續(xù)閱讀]
作為一位研究理學的正統(tǒng)文人來說,胡祗遹對雜劇的關注,首先看到的是雜劇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重視戲曲傳播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化民眾、影響時尚的作用。胡祗遹也與元代其他文人學士一樣,與雜劇藝人相交,與青樓歌妓為伍,然而作為...[繼續(xù)閱讀]
由于戲曲有著舒解人心,有助于政治和教化的作用,因此,演員的表演技藝越是高超,其對觀眾所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更有利于政治和教化。為此,胡祗遹十分重視戲曲演員的表演技藝,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在《黃氏詩卷序》中所提出...[繼續(xù)閱讀]
雜劇是元代產生的一種新的表演藝術,當這種新的表演藝術在劇壇上流行后,引起了戲曲理論家們的關注,對其藝術特征加以總結,給雜劇作家提供規(guī)范,以提升雜劇的藝術品位。胡祗遹也在《優(yōu)伶趙文益詩序》、《贈宋氏序》兩篇序文中...[繼續(xù)閱讀]
朱權(1378—1448),號臞仙,又號大明奇士、涵虛子、丹丘先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幼聰慧穎悟,“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1]對諸子百家、詩詞曲賦,以至卜筮修煉,均有涉獵,自稱“大明奇士”。在諸王子中,無論是文才,還是武略...[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