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虬(1851—1904),字志三,號蟄廬,浙江瑞安人。早期曾與陳黻宸、宋恕等組織“求志社”,自稱布衣黨,人稱“東甌三杰”。光緒十六年(1890)他提出模仿歐美,設立議院制的建議。1892年出版他力主變法維新的《治平通議》一書,受張之洞、...[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陳虬(1851—1904),字志三,號蟄廬,浙江瑞安人。早期曾與陳黻宸、宋恕等組織“求志社”,自稱布衣黨,人稱“東甌三杰”。光緒十六年(1890)他提出模仿歐美,設立議院制的建議。1892年出版他力主變法維新的《治平通議》一書,受張之洞、...[繼續(xù)閱讀]
陳熾(1855—1900),江西瑞金人。中舉后,歷至戶部、刑部、軍機處任職。因痛中國衰弱,早已有維新改革思想。1891年,參與鄭觀應《盛世危言》的審定工作,并為之作序。光緒十九年(1893),將歷年論變法救國之文,匯集成冊,名《庸書》,影響巨...[繼續(xù)閱讀]
鄭觀應(1842—1922),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廣東香山(今中山縣)人。他雖未走出國門,但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他目擊時局艱難,即放棄科舉,在英洋行任職,又至英華書館學英語,開始了解西方各國興衰原因,求中國富強之策。后創(chuàng)設太古...[繼續(xù)閱讀]
宋恕(1862—1910),字平子,一字燕孫,號六齋,浙江溫州平陽縣人。早年參加陳虬、陳黻宸組織的求志社,共稱浙東三杰,又受學于孫詒讓和俞樾。中法戰(zhàn)爭后簽訂不平等條約,他深受刺激,立志改革社會,振興國家,曾謁見張之洞、李鴻章,不被...[繼續(xù)閱讀]
康有為(1858—1927)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思想上的指導者和行動上的領導者,在中國近代第一次女權運動上起著同樣的作用。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zhàn)爭不敗而敗,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和約后,激發(fā)了他的變法救亡的愛國思想,自稱:“計自馬...[繼續(xù)閱讀]
1896年,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倡言變法才能救國,“而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而“欲強國,必由女學”。③因此,他在書中特立《論女學》一節(jié),全面論述他的興辦女學的思想。梁啟超首先指出女學的重要性,他極其...[繼續(xù)閱讀]
康有為雖然已開始批判三綱,但僅隱含其意而不敢公開點出。對三綱予以激烈批判的是譚嗣同。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他并非康有為弟子。1896年“公車上書”事件影響巨大,他與梁啟超、宋恕、汪康年等維新派...[繼續(xù)閱讀]
嚴復(1854—1921),并非康門中人,但與康梁一派有聯(lián)系。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艦隊的覆沒以及次年馬關條約的簽訂,使這位時任天津水師學堂總辦的英國留學生深受刺激,“自是專力致于翻譯著作,先從事于赫胥黎之《天演論》,未數(shù)月...[繼續(xù)閱讀]
1895年發(fā)生著名的公車上書,影響巨大,1896年周某、梅某等在四川,賴弼彤、陳默庵等在廣東順德相繼創(chuàng)立戒纏足會。后者還到上海請梁啟超作序。梁啟超作《戒纏足會敘》,這是他最早的一篇論婦女纏足的文章,發(fā)展了康有為十余年前寫...[繼續(xù)閱讀]
1897年5月,梁啟超以上?!稌r務報》社為基地,與維新志士鄒凌瀚、吳樵、龍澤厚、康廣仁、譚嗣同等在上海創(chuàng)立不纏足會,章程二十條,舉要略述于下:第一條:“立會大意”,即立會宗旨:“此會之設,原為纏足之風,本非人情所樂,徒以習俗...[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