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臺又叫“拼會場”。每逢迎神賽會、菩薩開光,婺劇各班社均要聚會斗臺,少則二至三個班社,多則十五至十六個班社。斗臺的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種:搭臺斗、弄堂會、同臺斗。斗臺俗規(guī)極嚴,斗臺前各班社提前一天到某地集中,第二天...[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斗臺又叫“拼會場”。每逢迎神賽會、菩薩開光,婺劇各班社均要聚會斗臺,少則二至三個班社,多則十五至十六個班社。斗臺的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種:搭臺斗、弄堂會、同臺斗。斗臺俗規(guī)極嚴,斗臺前各班社提前一天到某地集中,第二天...[繼續(xù)閱讀]
《孽海記·下山》,屬婺劇昆腔壁畫,繪制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江山廿八都水星廟戲臺藻井上,縱約60厘米,橫約75厘米。壁畫描述了一個名叫本無的僧人,不甘廟中寂寞空虛的生活,偷逃下山,遇見從仙桃庵中出逃的小尼姑色空,一見鐘情。...[繼續(xù)閱讀]
龍游石佛鄉(xiāng)三門源村葉氏建筑群坐落在龍游城以北20千米的石佛鄉(xiāng)三門源村。建造于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是恩貢葉鶴天(1893—1962)的伯父賢十九公葉慶榮(1740—1814)耗巨資建成的。原有五幢,后因兵燹燒毀兩幢,目前尚存三幢,以門...[繼續(xù)閱讀]
東陽木雕以古色古香、精雕細刻而藝冠群芳,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東陽木雕發(fā)展于唐乾符年間,有“高樓畫欄照耀入目,其下步廊幾半里”的記載佐證。清嘉慶、道光時,東陽木雕步入鼎盛時期,浮雕更為精細,家具則有“千工床,萬...[繼續(xù)閱讀]
剪紙,俗稱“窗花”,是我國最流行的民間傳統(tǒng)裝飾藝術之一。金華剪紙世代相沿,經許多文人、畫家、剪紙藝人們的不斷加工和創(chuàng)新而成。據(jù)藝人們說:剪紙工序首先是用毛筆勾畫出草稿,剪成圖樣;其次是將圖樣粘在另一紙上,用煙熏出...[繼續(xù)閱讀]
一、婺劇高腔班社和名伶1.西安高腔(三合班)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金華,以及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衢州唐時曾稱西安縣,因此稱為“西安高腔”。主要班社有葉文錦班、鄭榮春班、包金玉班等。葉文錦班(1862—1932),又稱衢州...[繼續(xù)閱讀]
新中國成立后,婺劇專業(yè)劇團有十三個,經過多年發(fā)展演變,現(xiàn)有九個。劇團與演員的概況如下:劇團徽章一、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原浙江婺劇團)浙江婺劇團的前身是浙江民辦公助的浙江婺劇實驗劇團,該劇團的前身是衢州實驗婺劇團和...[繼續(xù)閱讀]
婺劇,包括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和時調六個劇種,傳統(tǒng)劇目極為豐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一千多個。一、婺劇高腔劇目婺劇高腔包括:西安高腔有《槐蔭記》、《蘆花絮》、《合珠記》等,西吳高腔有《琵琶記》、《槐蔭樹》、...[繼續(xù)閱讀]
新中國成立后,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婺劇的改革。一方面改編傳統(tǒng)劇目,推陳出新;另一方面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新戲。(1)新編婺劇高腔劇目主要有:婺劇西安高腔《槐蔭分別》、《胡子外傳》,婺劇侯陽高腔《黃金印》、《米敲窗》、《父子會》...[繼續(xù)閱讀]
陳平(1924—),永康人。代表作有《僧尼會》等,《送米記》、《黃金印》、《馬前潑水》曾獲1957年浙江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劇本一等獎。新中國成立后任金華地委文工團團長,時任浙江婺劇團第一任團長,浙江省文化局戲曲處副處長、劇目...[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