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來參加宴會的客人通常要帶一瓶白酒、磚茶、哈達、糕點和大塊兒冰糖作為禮物。如果宴請者家中有老人,還要加一份綢緞或衣料。忌諱空手赴宴。...[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趕來參加宴會的客人通常要帶一瓶白酒、磚茶、哈達、糕點和大塊兒冰糖作為禮物。如果宴請者家中有老人,還要加一份綢緞或衣料。忌諱空手赴宴。...[繼續(xù)閱讀]
應邀而來的客人離主人家的拴馬樁有段距離的時候就要下馬或駱駝,然后牽著坐騎步行到拴馬樁,以示尊重。宴請者全家要著盛裝,趕到拴馬樁附近迎接客人,相互獻哈達拜年后,主人接過客人手中的韁繩拴到樁上。迎客到蒙古包門前時...[繼續(xù)閱讀]
羊烏查宴是蒙古族最高級的待客之禮。羊烏查宴包括全羊烏查、一般烏查和專為女貴客準備的額布楚饈斯(羊胸叉)等幾種。春節(jié)年宴,一般只擺小烏查。小烏查要根據(jù)客人的人數(shù)決定擺出的件數(shù)。這種小烏查里羊前架子和脊骨部是不...[繼續(xù)閱讀]
阿拉善蒙古族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飲食觀念和習俗,其文化內(nèi)涵豐富,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阿拉善蒙古族推崇適度進食的健康習慣和美德。尤其出門做客或者在家招待客人時,在客人面前十分注意自己...[繼續(xù)閱讀]
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族稱正月初四為“牲畜過年之日”。給牲畜過年是正月初四在放牧牲畜的草場中架起鍋灶煮肉,為放牧人祝頌,讓牲畜聞到煙火味過年的一種習俗。這一天,全家男女老少早晨起來,馱上鍋、碗、瓢、勺、盤子和食品...[繼續(xù)閱讀]
查瑪系藏語,意為舞蹈,源于古代印度民間舞蹈。藏傳佛教活動中的查瑪主要表達祛災除禍、保佑萬物生靈平安、祈禱世間康樂吉祥的美好愿望。查瑪舞場景阿拉善查瑪藝術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相傳,1697年廣宗寺溫都爾葛根赴西藏深造...[繼續(xù)閱讀]
又叫展佛,在阿拉善各寺廟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或四月中旬展出,但最具規(guī)模、最為隆重的是正月十五的曬佛活動。曬佛臺完全由石塊砌成,整個展佛臺雄踞于半山腰上,高達30米左右,巨大的臺面矗立在賀蘭山山腰,顯得雄偉、...[繼續(xù)閱讀]
前來參加正月十五法會的人們參加完白天的活動,都期待觀賞當晚舉行的酥油花展示。酥油花是雕塑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最早產(chǎn)生于西藏。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內(nèi)供奉。這尊佛像原來...[繼續(xù)閱讀]
直到18世紀初為止,阿拉善和碩特人都穿寬松的衛(wèi)拉特式蒙古袍,并形成了套護膝、裹腳踝的習慣。兩百年間,阿拉善和碩特人的服飾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致形成“既非滿洲又非蒙古式的獨特款式”。男子服飾有帽子、袍子、襯衣、褲...[繼續(xù)閱讀]
額濟納土爾扈特女子服飾額濟納土爾扈特嬰幼兒穿特制的長袍以及翹尖兒靴子。冬天雪地里穿用氈或鞣制的羊皮做的軟底皮靴。孩子到15~16歲時才系腰帶,胯部佩戴火鐮、刀、煙荷包、環(huán)佩墜子、鼻煙壺荷包等飾品,以示長大成年。...[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