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藏地沙縣博物館來源征集形制紋飾鐘保存基本完整,一側(cè)于口有高約30.0厘米的裂痕。系生鐵鑄造。鐘體呈圓形。舞部微弧上凸,上置蒲牢形紐。鐘體用陽線紋劃分為上下各5區(qū)。上部的5區(qū)中,其中4區(qū)有銘文,從...[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時代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藏地沙縣博物館來源征集形制紋飾鐘保存基本完整,一側(cè)于口有高約30.0厘米的裂痕。系生鐵鑄造。鐘體呈圓形。舞部微弧上凸,上置蒲牢形紐。鐘體用陽線紋劃分為上下各5區(qū)。上部的5區(qū)中,其中4區(qū)有銘文,從...[繼續(xù)閱讀]
時代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藏地泉州開元寺佛教博物館來源泉郡布金院,原名法華寺,位于石獅市寶蓋鎮(zhèn)侖后村,始建于隋大業(yè)十年(614年),唐代更名為布金院。該寺為泉州著名佛教寺院,香火鼎盛、四方來朝,地方文獻有詳細的記載,后毀于...[繼續(xù)閱讀]
時代明·崇禎辛巳年(1641)藏地泉州開元寺佛教博物館來源“文化大革命”期間,泉州寺廟被毀無數(shù),部分文物移至開元寺集中收藏。此件銅鐘源自哪座寺廟,已無從稽考。形制紋飾鐘保存完好。銅質(zhì)。鐘體呈圓形。舞部微弧上凸,中間有...[繼續(xù)閱讀]
時代清·康熙九年(1670)藏地泉州開元寺佛教博物館來源泉州開元寺甘露戒壇于宋天禧三年(1019年)始建,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焚于大火,《泉州開元寺志》載:“壇災(zāi),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僧正映重構(gòu)?!苯ㄎ亩?1400年)重建。壇面寬...[繼續(xù)閱讀]
時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藏地福州鼓山涌泉寺鐘樓來源福州鼓山涌泉寺舊藏?,F(xiàn)置于涌泉寺鐘樓之上。鐘樓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1936年重建,樓旁石柱對聯(lián)曰:“百萬曉撞潮聲迭送;億千恒覺梵唄同宣。”從銘文可以推斷,鐘鑄造于...[繼續(xù)閱讀]
時代清·乾隆十年(1745)藏地廈門華僑博物院來源2004年新加坡天福宮捐贈。形制紋飾銅鐘保存完好。鐘體呈圓形。舞部微弧上凸,上鑄環(huán)紐。鐘體表面由上至下用陽線弦紋分為三區(qū):一區(qū)(舞部)飾變形蓮瓣紋;二區(qū)素面;三區(qū)有陽線銘文,內(nèi)...[繼續(xù)閱讀]
時代清·嘉慶十五年(1811)藏地南平市博物館來源南平地區(qū)物資局回收公司撥交。形制紋飾保存完整。系生鐵鑄造。鐘體呈圓形。舞部微弧上凸,上置蒲牢形紐。于口為蓮瓣形。鐘體表面由3道陽線弦紋隔為4區(qū)。一區(qū)(舞部)、四區(qū)(于口部...[繼續(xù)閱讀]
時代清·道光十七年(1837)藏地中國閩臺緣博物館(I009)來源傳世品?,F(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銘文記載了公元1837年,當時鹿港郊所屬的46家商號共同出資鑄造了一口大鐘,將它懸掛在泉州南門外浯江鋪的塔堂宮。那里原是鹿港郊公堂設(shè)置之所...[繼續(xù)閱讀]
時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藏地寧德市蕉城區(qū)博物館來源傳世品。1994年由寧德市財政局撥交。形制紋飾除鐘紐殘缺外,余部完好。銅質(zhì)。舞部上凸。鐘體為圓形。于口平齊,外侈較甚。鐘體表面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區(qū)。上區(qū)鑄刻8個篆...[繼續(xù)閱讀]
時代清·咸豐辛亥年(1851)藏地東山縣東山關(guān)帝廟來源從鐘銘可知,此鐘為清咸豐元年(1851年),銅山港(即東山關(guān)帝廟所在地、今東山縣銅陵鎮(zhèn))眾船戶、眾信士捐資,由上海艾如松經(jīng)辦,于無錫許老四房廣記冶坊鑄造。形制紋飾保存完好。生...[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