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逌(生卒年不詳),字彥遠,東平(今屬山東)人。大約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欽宗時期的鑒賞家、收藏家,但似乎其本人并不善畫。他流傳下來的代表作是《廣川畫跋》、《廣川書跋》、《廣川詩故》,其中《廣川畫跋》是中國畫論史上比較...[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董逌(生卒年不詳),字彥遠,東平(今屬山東)人。大約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欽宗時期的鑒賞家、收藏家,但似乎其本人并不善畫。他流傳下來的代表作是《廣川畫跋》、《廣川書跋》、《廣川詩故》,其中《廣川畫跋》是中國畫論史上比較...[繼續(xù)閱讀]
文人畫通常以唐代王維為始祖。文人畫家一般被目為志趣不俗的“逸者”。唐代張彥遠早就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歷代名畫記》)文人們多取材于山水、花鳥,借以寄寓抱負,表達情趣。元代...[繼續(xù)閱讀]
元代是書法和繪畫高度成熟的時代。如果說在西方美學史上,德國的萊辛在《拉奧孔》里指出了詩歌和造型藝術的區(qū)別,那么,元代美學則更多地強調(diào)二者的相通相融之處,體現(xiàn)出獨特的詩書畫合一觀。這可分為以下幾個層面:(一) 詩歌與...[繼續(xù)閱讀]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鳳臺)人。早年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并在序言中對黃庭堅極力揄揚,其意顯然在于通過標榜宗派的方式推廣黃庭堅提倡的創(chuàng)作法則。然而到后來,呂本中覺察到黃氏詩法在一些江...[繼續(xù)閱讀]
陳與義(1098—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南北宋之際的重要詩人。傳世有《簡齋集》三十卷,外集一卷,《無住詞》一卷。陳與義雖未列名《江西詩社宗派圖》,卻被后人尊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一[1],蓋因與義與其他江西詩人一...[繼續(xù)閱讀]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最杰出的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勤奮,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小飲梅花下作》),流傳至今的《劍南詩稿》存詩九千三百余首。陸游生活于國勢衰頹、偏安江左的南宋時...[繼續(xù)閱讀]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詩人,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中興四大家”。楊萬里一生勤于創(chuàng)作,詩作數(shù)量驚人,據(jù)傳多達兩萬余首,今存四千二百余首,多收入《誠齋集》中。此外尚有《誠齋...[繼續(xù)閱讀]
中唐以后儒家經(jīng)學漸趨衰落,與此同時,傳統(tǒng)佛教與老莊思想相結(jié)合所形成的慧能一系的新禪宗卻日益流行。晚唐時期,佛禪與詩歌出現(xiàn)了雙向滲透的趨勢:一方面是詩歌向禪門滲透——禪師們越來越喜借詩以說禪,以之作為接引后學的手...[繼續(xù)閱讀]
嚴羽的《滄浪詩話》共五篇:一、《詩辨》。這是整部詩話的總綱,從學詩門徑、方法、詩歌的基本特征、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等方面,全面概括作者的詩歌藝術觀。二、《詩體》。探討詩歌體式與風格的流變,并參擇多種標準,對宋及宋...[繼續(xù)閱讀]
元好問把詩文分為“正體”和“偽體”。正體即重視真情實感的抒發(fā),尚自然而無雕琢之作。在他眼里,《詩經(jīng)》風雅、漢謠魏什、陶詩及唐詩乃是正體。他認為詩歌的最高境界不在文字,而在性情,故而反復強調(diào)一種得意忘言的境界。...[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