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夾漿、混合漿、黏合劑等,用于南京城墻城磚之間的黏合。對于黏合材料的成分,正史不載,野史無記,600 年來人們只是憑借墻體上那色澤乳白、掐之堅硬、滲透磚隙間凝結體上氣泡眼的感性認識,并加以南京人的豐富想象力,編造了...[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又稱夾漿、混合漿、黏合劑等,用于南京城墻城磚之間的黏合。對于黏合材料的成分,正史不載,野史無記,600 年來人們只是憑借墻體上那色澤乳白、掐之堅硬、滲透磚隙間凝結體上氣泡眼的感性認識,并加以南京人的豐富想象力,編造了...[繼續(xù)閱讀]
南京城墻磚以及其他建材,從對城磚產(chǎn)地分析的情況看,主要是通過水路運來南京。水上運輸通道,是以長江中下游為主要通道,并以此輻射到相關的河道、湖泊。處于長江水系相關的各地,不僅要為南京城墻燒造城磚,提供各類建材,還要...[繼續(xù)閱讀]
俗稱“紫禁城”,為都城核心,偏于南京京城東隅,有御河環(huán)繞。1366 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后而定。該地原為“燕雀湖”,地勢低洼,經(jīng)清淤、打樁、挑土填湖、鋪墊巨石等項措施,營造成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 公里...[繼續(xù)閱讀]
是護衛(wèi)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huán)繞宮城但并非等距而建?;食桥c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稱為“皇宮”。皇宮在形制上,依照《禮記》設五門三殿的舊制,從外向內(nèi)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共五門;在這五門之后,設...[繼續(xù)閱讀]
全長33.676公里,建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 座,開筑城門13 座。其城垣形制獨特,為明初朱元璋、劉基等人所獨創(chuàng)。它一反《周禮·考工記》和中國古代都城自漢唐以來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使京城城墻的形制成為后人所樂道的特例。因...[繼續(xù)閱讀]
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衛(wèi),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下令建造外郭。將雨花臺一線山丘、鐘山、孝陵、幕府山等制高點,和諸多河道、玄武湖等湖泊全部囊括郭中,全長達90 公里。開筑城門16 座(后增建2 座,計18 座)。城垣本體以丘...[繼續(xù)閱讀]
清末民國初年民間曾誤稱為洪武門。位于南京城南,與皇城正南的洪武門呈同一條中軸線,坐北朝南。城門設內(nèi)甕城2 座、外甕城1 座,均為長方形,有主城門與內(nèi)、外甕城城門四道;內(nèi)甕城城門與京城的城門呈直線而設,外甕城城門開于甕...[繼續(xù)閱讀]
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城門內(nèi)向西南,為商市區(qū);向東北,為皇宮區(qū)。內(nèi)甕城呈“船形”,設有“甕洞”若干,門垣共四道。三座內(nèi)甕城城門與主城門呈南北直線而設,皆為拱券砌筑。城門上建有閘樓和城樓、內(nèi)甕城上建有閘樓。通濟門...[繼續(xù)閱讀]
舊“南門”,洪武( 1368—1398) 初年,曾沿用過舊有的城門。1386 年, 在原南門的舊址上重新建造,因門外有聚寶山(今雨花臺),遂定名聚寶門,位于南京城南(現(xiàn)存城門及甕城的基座,城樓已毀),坐北朝南。在南京京城13 座城門中,聚寶門氣勢最...[繼續(xù)閱讀]
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龍光門”,也稱作水西門、下水門,位于南京城西,坐東向西。洪武初年,直接利用這座舊有的城門。1386 年重新建造城門,主城門與內(nèi)甕城的三座城門呈東西直線而設,皆為拱券砌筑。城下南側(cè)建有水關一座...[繼續(xù)閱讀]